端午节和丈母娘的关系
端午节又来了。又到了不知道该说“端午节安康”还是“端午节快乐”的时候。说安康吧有点装装的,说快乐吧似乎又不能彰显咱的文化素养。最后年轻人被逼无奈,只好在微信群大呼一声:祝大家“端午节牛逼”!
现在过个节,最热闹的不是线下。而是微信群和朋友圈,和自媒体界。层出不穷的表情包自不用说,最有看点的还是,写手们围绕“屈原”的讨论,姿势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丰富,角度不亚于胡编叼盘——及时而又刁钻。
比如,普通一点的讨论就有:端午节到底和屈原有没有关系?有多少关系?屈原自杀到底是以身殉国还是殉情?人们向汨罗江投粽子到底是纪念屈原还是为了保护他的遗体?高阶一点的讨论是:屈原跳江体现的是爱国精神还是忠君精神?屈原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理想主义者?逗比一点讨论还有:先有粽子还是先有屈原?
总之关于屈原的讨论,大多数选题都已经被霸占。我冥思苦想后决定独辟蹊径,来研究研究端午节和岳母的关系。当然这也不是打胡乱说,我既有历史依据,又有亲身经历。
据《通城县志》(清同治六年版)记载:“五月五日亲故以角黍、腌蛋相馈遗。”就是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喜欢给亲人长辈们送点黄米、咸鸭蛋什么的联络感情——这就是送“端阳”。后来这天逐步发展成了女婿和准女婿们向丈母娘挣表现的节日——差点成了岳母节。现在,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送端阳”的习俗。
为什么女婿们要送“端阳”呢?因为在乡下,绝大多数都是女孩子远嫁。老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一个孩子,长大了却住到别人家去了——作为让人家母子分离的罪魁祸首——女婿自然要借着端午这个日子给丈母娘一点补偿。丈母娘也要在这一天看看,女婿是不是“懂规矩”,自己女儿有没有嫁错人。渐渐地,“送端阳”就成了女婿和丈母娘之间的固定节目了。
在我的老家噗家沟也是如此。我小时候就经常看到年轻小伙子们又背又提,又是挂面又是蛋地往丈母娘家送东西。当时我不懂,问我妈:那个人背的啥子,往哪儿背!我妈:啥子啥子嘛,送端阳的!我妈当时没什么好气,我现在怀疑是因为我爸那天没什么表示。
作为农村娃,我的快乐来得非常容易,甚至莫名其妙。有一次我看到有个小伙子,背了一背篼鸡蛋在大路上走着,前面还有只欢快的黑狗子。看到这一幕,我也叫上了我家的狗——花儿跟着我去田坎上围观。我的意思是:花儿,你看,那里有只外地狗,你要不要去看看,加个微信什么的。它主人背了这么多端阳礼,看来家境殷实,是大户人家。
花儿开心地摇着尾巴表示同意。当时我一边吃着我妈包的四季豆包子一边把里面的肥肉抠出来喂给花儿。随后,我就和花儿来到田坎上远远地围观了一下。花儿象征性地“汪”了一声,感觉意兴阑珊,那只黑狗子停下来盯了我们一眼,并没有“汪”回来。估计是因为它要赶路,不方便,而且,作为一只外地狗,狗生地不熟,与陌生狗汪来汪去容易节外生枝。
我回忆了一下当时黑狗和“女婿”赶路的场景,如下图。
手绘《送端阳》丨年猪之猪
其实当时这位“女婿”还提了一个包包,这手提包是他老婆的——我推测,帮老婆拿包是他挣表现的一个部分。他老婆没有负重,走得比较快——因此不在画面中。
花儿围观了个“寂寞”之后,讪讪地往回走,回到家专心地吃起了四季豆包子。我补充一下,在噗家沟的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的习俗,都是包包子,吃包子。端午节正是四季豆成熟的季节,因此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包四季豆包子,算是过节。
好的,就扯这么多,祝福大家牛逼。
这是我去年画的粽子,今年看起来还是新鲜的。
--END--